陕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显成效
本报记者 王京臣
在近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朱鹮保护蓝皮书》发布会上,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全面回顾介绍了朱鹮保护研究成果,并表示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对陕西林下经济也带来利好发展。“近年来,陕西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森林资源优势,在优先保护森林资源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昝林森表示,目前,陕西省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四种模式。
林下种植以种植天麻、柴胡、山茱萸等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的林下中药材和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种植为主。同时,林菜、林果、林苗等林下发展模式也得到较快发展,取得良好效益。据统计,截至2020年,陕西省林下种植利用林地571.6万亩、实现总产值64.6亿元,带动1558759人次就业,全省林下种植实现农民增收27.4亿元。
林下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蜂、林特、林畜等林下养殖模式。林禽主要以鸡、鸭、鹅等品种为主;林畜为黑猪、牛、羊等品种;林特养殖以林麝养殖为主,也有少量梅花鹿;林蜂已成为陕西省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林麝养殖种群数量3万多只,养殖规模和麝香产量居全国之首,略阳乌鸡、黄龙中蜂、凤县林麝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原产地农产品。据统计,陕西省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约353.1万亩,总产值48.2亿元,养殖各类动物数量近2748.9万头(只、箱、尾),带动农民就业465537人次,实现农民收入13.5亿元。
森林产品采集加工主要以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等林产品为主,利用林地面积211万亩,产值达8.5亿元,带动农民就业227552人次,实现农民收入4.8亿元。其中,安康的魔芋种植、加工业尤为突出,魔芋种植面积占全国15%左右,居全省第一,打出了“世界魔芋看中国,富硒魔芋数安康”的亮丽名片,安康岚皋县被喻为“中国魔芋之乡”。
在森林旅游利用方面,陕西省累计建有森林人家759个、农(林)家乐3350个、其他类型利用模式599个,综合利用林地面积约215.3万亩,据统计,从事森林旅游利用的从业人数约2.3万人,年接待游客545.7万人次,实现总收入6.9亿元。另外,陕西省已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特色产业)基地25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3个,从事林下经济的企业606家、专业合作社2081个、专业大户3267个、国有林场70个、家庭林(农)场691个、技术推广中心99个,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户人数约268.7万人。
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昝林森表示,陕西坚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多种模式、多元发展,以点带面、引领发展,资金扶持、市场运作。他指出,陕西省高度重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工作,结合实际编制《陕西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发展布局,明确了关中、陕南和陕北地区林下经济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切实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从健全机构、完善机制入手,聚合部门力量,不断加强对林下经济的引导、宣传、服务和扶持。通过积极扶持引导和探索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林药、林蜂、林菌、林禽、林畜、林特、林苗、林果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安康魔芋、黄龙中蜂、凤县林麝、柞水木耳、榆林甘草等发展模式初具规模、形成特色,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强。同时,以创建示范基地为抓手,通过项目扶持,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快林下经济集约化转变,推进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2020年,陕西省财政下达林下经济专项补助资金3000万元,主要用于扶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合作社和林下经济发展大户。西安、安康、商洛等地方财政也投入扶持资金用于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据统计,陕西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持林下经济发展资金1.3亿元,金融机构提供信贷7.3亿元。
谈及陕西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昝林森表示,虽然陕西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影响力弱,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等问题。
昝林森表示,今年4月,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等10部门联合制定发布《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在陕南地区重点发展林药、林菌、林蜂、林禽、林特等林下种养复合型经营及林产品采集加工;关中地区重点发展林菜、林苗、林药种植,林蜂、林禽等林下养殖和精深加工;陕北地区重点发展林药、林粮种植,林下养殖和牧草种植。“到2025年,陕西省将基本建立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资源利用效益和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昝林森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