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做强做大做优茶产业
本报记者 顾雨霏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一片小小的茶叶背后,蕴藏着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与竞争优势的产业。如何合理利用区域优势,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近日,由人民网主办、人民在线承办的中国茶·2021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在论坛上指出,要重视区域公共品牌建设,重视地理标志品牌建设、保护和管理,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
发展有喜有忧
茶产业仍有较大潜力
茶产业是关乎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民生产业,对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都具有重要意义。
茶产业与“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行动、乡村振兴战略等多项政策举措紧密相关。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种植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茶园总面积4700余万亩,茶叶总产量293万吨,面积、产量分别占世界的62%、42%,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长江上中游特色级出口绿茶、天然红茶和特种茶等4个优势产区。二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育成国家级茶树品种134个,茶树谱系良种达到62%,超过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重要产茶国。重点产茶区机械化率超过30%,绿色生产和自动化管理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方向。三是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创建了一批优势茶产业集群,培育了一批国际化的茶叶集团,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茶叶品牌。茶叶链条不断延伸,茶食品、茶日用品等衍生产品不断涌现,市场供应更加丰富。四是社会功能加快拓展。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纷纷建立,茶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不断被发现并得到保护,茶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提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发展至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国、茶叶强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今天的中国茶产业发展有喜有忧。”一是因上一轮茶园面积增长速度过快,我国茶叶产销失衡的问题正在凸显。二是茶叶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产业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来控制成本。三是茶叶出口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四是在很多以名优茶为主导的产区,夏秋茶的利用率还比较低,很多地方的夏秋茶没有采下来,或者即使采下来了其利用价值也没有得到发挥。“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相较于其他经济作物,茶叶具有一定的优势,茶产业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刘仲华如是说。
推进转型升级
擦亮“中国茶”招牌
当前,“三农”工作已经转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茶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交流,2003年就提出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经典论述;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今年3月在福建又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面对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的部署,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加快将茶产业打造成生态友好的绿色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就业增收的扶贫产业。”曾衍德表示,一是要坚持以绿色为基,振兴发展茶产业。要坚持质量兴茶的理念,持续优化茶产业生态布局,推动适度发展。集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探索发展电商直播、休闲茶旅、定制茶园、新式茶饮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茶产业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同步振兴。二是要坚持以创新为根,提升做强茶科技。要推进茶科技自主创新,加强茶树良种繁育,着力打造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促进茶叶标准化种植,推进清洁化、自动化、精准化加工。三是要坚持以品牌为基,擦亮中国茶招牌。要依托大型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打造一批消费者喜爱、国际竞争力强的标志性茶叶品牌,让小品牌强起来、老品牌亮起来。四是要坚持以融合为魂,弘扬茶文化。要推进茶产业发展与茶文化传承相融合,加强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对外交流,让栽茶、采茶、品茶的传统文化乡村民俗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提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要打造具有优势的地域性茶产品,发展成产业集群;要发挥科技的作用,用通俗的办法向农村宣传推广;要宣传茶叶的健康属性,茶叶消费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更透明、更安全、更容易选择,才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科技与文化的联动一定会让品牌生辉,让品牌价值得到提升。”刘仲华提出,要推动茶科技与茶文化融合,从而助推茶产业发展。科技方面,要把茶的品质做好,把安全保障好,把成本做到最低,把性价比做到最高。文化方面,要为品牌赋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以及中国茶的独特魅力。
做强公共品牌
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茶”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会上发布的《2021中国茶公共品牌声誉现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近年来,茶公共品牌通过在营商环境、电商物流、茶旅融合、人才培养、国潮新茶饮和声誉风险管理六大方面的努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并持续带动乡村振兴。
《报告》提出,自2013年起多个部委就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完善顶层设计,为茶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地方政策则更强调现代农业产业、资金与技术扶持政策、行业自律等三方面互补发展。而电商物流的蓬勃发展,也为部分茶产地应对产、销、推广难题提供了新的破局之道,电商与茶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了各地茶农脱贫致富。在茶旅融合方面,多地政府与企业携手,主打生态环境、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三张牌”,通过维护优质的茶园生态与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将独特的自然生态、民族风情与茶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地区已经敲响了茶产业链各环节存在人才缺口的警钟,陆续出台针对性政策缓解燃眉之急。下一步,要培养更多“懂茶”又“懂网”的专业人才,推进数字化营销平台与数字化供应链的搭建,茶公共品牌建设才能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此外,一些国潮新茶饮品牌也在通过打通产销渠道,探索长效助农模式。
“茶产业作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刘坚指出,一是要以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区域公共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独特性,在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要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溯源与创新,重视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二是要以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生态振兴的核心是绿色发展,要把茶区域公共品牌基地建设成乡村绿色发展的典型,发挥在乡村振兴当中的引领作用。三是要以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每个区域公共品牌又拥有独特的地方文化,弘扬这种文化可以推进当地文化的振兴。四是要以茶公共品牌建设为切入点,推动乡村人才建设。要培育种茶、制茶的人才,培养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人才。五是要以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改善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为老百姓办实事为抓手。探索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如托管农业、商品农业、共享农业等,这些改革都要与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