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品安全 汇聚热点新闻

中国食品网 > 经济观察 > 详情

注重品质 科学消费 开启春节消费正确模式

22-01-20


  临近春节,很多消费者已经开启囤年货等消费模式。作为消费者,面对种类繁多的年货该如何选购,春节消费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年货选购有窍门

  选购果蔬 果蔬常温储藏过久易造成营养流失、萎蔫失水,甚至腐烂变质,因此消费者可选择多品种、少量、分次购买。一个三口之家每天的蔬菜购买量应在1—1.5公斤并分配在一日三餐中;每周的水果购买量应在4—5公斤,果蔬的种类应在10种以上。同时,要按照果蔬特性选择适当储存方式。如大白菜、圆白菜、洋葱、土豆、甘薯等可以在室温阴凉处储藏一周以上;苹果、梨、橙子等可在室温存放一周以上;猕猴桃、葡萄等则适合冷藏;香蕉、芒果、木瓜等热带水果宜在十几度的温度下储存。

  选购坚果及炒货制品 瓜子、花生、开心果、核桃、巴旦木……坚果炒货水分含量低,可室温长时间储藏,但应注意防潮,防止吸潮后发霉。这些食品油脂含量高,较易发生氧化酸败,一旦发现有哈喇味,说明产品已经变质,不可食用。儿童食用坚果时不可嬉笑打闹,避免发生坚果卡住气管的情况。

  选购海鲜、肉类等冷链食品 海鲜、肉类等冷链食品储藏极为重要。若生的肉类、鱼类和海鲜储藏不当,不仅导致新鲜度下降,还可能滋生致病菌,进而引发疾病。因此,购买后24小时内要烹调的,可放入0℃—4℃的冷藏室储藏;不急于烹饪的,应分装在保鲜袋中及时冷冻储藏。熟的肉类、鱼类不能放在室温下,应及时冷藏;超过两三天不食用的也需冷冻储藏。同时,食物储藏要注意生熟分区。疫情期间,不购买来源信息不明的冷链食品,购买进口冷链食品后,应及时消杀。

  选购腌腊肉制品 腌腊肉制品也是众多家庭春节常备的年货。大部分腌腊肉制品需要烹饪后才能食用,腌腊肉制品脂肪含量偏高,蛋白质含量丰富,且加工过程处于暴露环境。因此,要注意其腐败风险,购买后应放置于通风、阴凉、干燥的环境下,尽量低温贮存。腌腊肉制品盐分含量高,脂肪氧化产物较多,应做到少吃不贪口。

健康消费要牢记

  安全选购年货 采购年货应选择正规的商超或农贸市场,应佩戴口罩,严格遵守商家疫情防控相关规定。购买食品时,要留心观察食品外包装上的标识,查看食品的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生产许可证号等标识是否清楚、齐全,外包装是否整洁、有无破损、是否在保质期限内。购买进口冷链食品,要选购“三证一码”(海关检疫证明、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和冷链食品溯源码)齐全的产品。选购冷链食品时应佩戴一次性手套,避免徒手接触食品表面,挑选食品后应及时对手进行清洗消毒。消费者购物后应妥善保存有效购买凭证,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作为维权凭证,并及时拨打消费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慎选网络订餐 网络订餐时,要选择证照公示齐全、信誉好、量化分级高的供餐单位,尽量不要订购凉菜、生食品种(如生鱼片、沙拉、寿司)等高风险食品。尽量选择“无接触配送”,且在收到食物后注意查看餐食包装和一次性封签是否完好,所配送餐食是否与订购餐食一致,送餐人员有无流涕咳嗽、皮肤伤口或感染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病症现象,一旦发现餐食变质或受到污染,应当拒收。

  谨慎外出就餐 建议消费者尽量在家就餐,如需外出就餐,应查看餐饮服务单位疫情防控措施是否到位,尽量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信誉度高、食品安全量化等级较高的餐饮单位,佩戴好口罩,配合体温检测,做好个人防护。老人、儿童就餐时,应注意食物多样、粗细搭配。公勺公筷记心中,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不盲目抢购囤积 目前粮油、肉类、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有效供给,可以满足生活需求。消费者应理性消费,不要盲目跟风、抢购囤积。疫情当前,疫情信息虚实真假应接不暇,个别不法分子捏造散布食品涨价、特殊食品防疫等虚假信息,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各类信息,甄别信息真伪,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消费陷阱需避开

  在春节期间的消费高峰期,各大商家加大线上、线下打折力度,消费者在选购年货、预付消费、佳节聚餐等方面要注意防范消费陷阱。

  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各类促销打折活动,详细了解活动规则、使用期限、售后渠道、退换货约定等信息,按需购买,减少消费纠纷。网购时,尽量选择正规平台上信誉度较高的卖家,谨慎点击非正常弹出的购物网站链接。对于直播带货等推销方式,广大消费者要注意辨别,谨防购买到假货和三无产品。关于商品退换货问题,线上网购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实行7天无理由退货;如在线下实体店购物,依照国家“三包”规定和当事人约定进行退换货。

  消费者采购食品应尽量在超市、食品商店以及其他正规食品销售点选购。不要在无证照食品摊点、摊贩处选购食品,不购买有异色异味或来历不明的食品。

  面对商家的“优惠承诺”和“低价折扣”等办卡优惠,消费者一定要保持谨慎理性,切勿盲从盲信。办卡前,要充分了解商家的证照情况、经营状况和市场信誉;办卡时,务必要求商家将所有条款落实到书面合同,约定好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大额度充值;办卡后,保存好发票、刷卡单等凭证。

  有些商家通过免费赠送的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引导消费者缴纳高额费用,实际并不免费。消费者应仔细甄别,不要被所谓的免费优惠活动迷惑。

  (曲玥凝 综合整理)


0

热点排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