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品安全 汇聚热点新闻

中国食品网 > 品牌专栏 > 详情

各地纷纷亮实招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22-02-11

本报记者 顾雨霏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到山西的两个村庄考察调研。这两个村庄或是存在因灾返贫风险,或是稳定脱贫任务重,他们面临的问题,正是当前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这次山西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期,全国各地地方两会陆续召开,记者梳理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纷纷亮出实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这一年,各地精细管理、抓实帮扶,交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优秀答卷。

  河北脱贫县全部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内蒙古消除4.7万名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建成农村牧区公路4704公里;河南落实“四个不摘”,加大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力度,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广东全面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全域覆盖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连续4年获得“好”的等次;广西健全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定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四川做好脱贫攻坚收官收口和总结评估,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覆盖开展“回头看”,落实监测对象帮扶措施,226万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今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关工作如何推进?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目标如何达成?如何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安徽提出,以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为重点,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保持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致富。

  今年,山东将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做好黄河滩区迁建后续工作,加大20个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

  重庆提出,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防止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强化就业帮扶、消费帮扶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乡镇建设,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陕西明确,完善和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动态消除风险隐患,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加强劳务协作和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转移就业,促进持续增收。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小木耳、大产业”式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社区工厂,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深化苏陕协作交流,统筹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帮扶力量,推动项目、资金、政策等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西藏将加强返贫动态监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施扶贫产业提档升级、脱贫人口增收、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确保每个规模以上集中安置点至少有1个市场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配套产业,让群众稳得住、有就业、可融入、逐步能致富。

  青海提出,围绕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措施,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建设好集中安置区帮扶车间、帮扶产业基地,突出抓好产业和就业帮扶,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完善帮扶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增强发展动力……今年,各地纷纷亮出实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筑牢根基。

做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对于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各地直面当前乡村振兴的热点问题,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稳固农业,全力夯实“三农”工作基本盘。北京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设施农业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粮食、蔬菜、生猪生产连续2年实现增长;河北粮食总产量765亿斤再获丰收,乳制品产量连续8年全国第一;内蒙古实施奶业、种业振兴行动,新增高标准农田460万亩,粮食生产“十八连丰”,畜牧业生产“十七连稳”;辽宁开展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建设16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75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507.7亿斤,创历史新高,生猪产能全面恢复;江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390万亩,粮食总产量749.2亿斤创历史新高;安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生猪存栏恢复到2017年底水平,种业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水稻种子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69亿元、增长9%,粮食播种面积3320万亩、总产量1280万吨,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广西建设250万亩高标准农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6.6%,猪肉、蔬菜、水果产量分别增长40.9%、6.2%、15.5%,油茶新造林33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超1200亿元;山西克服了干旱、极端秋汛等不利因素,粮食总产量达到284.2亿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高水平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620亿元,同比增长20%。

  今年,各地再次将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工作将得到进一步细化和推进。

  山西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执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严守耕地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运城、临汾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稳定生猪产能,提高肉蛋奶产量,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规模化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一批标准化农业园区,扩大“南果北栽”“南菜北种”规模。

  西藏着眼于打牢农牧业现代化基础,提出推广良田、良种、良法,新建高标准农田75万亩、县乡级农牧业防抗灾物资储备库62座,推广青稞良种200万亩以上,加大油菜等良种推广力度,建设一批青稞良种基地和特色牲畜良种场。在适宜地区连片建设人工饲草基地11万亩。支持龙头企业试点农牧业生产托管,实施老旧大棚升级改造。培育家庭农牧场,建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9%、农畜产品加工综合转化率25%。

  江苏强调,进一步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出积极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强粮食收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抓好蔬菜、油料生产供应,探索开展严格禁捕、增殖渔业、科学回捕试点,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确保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许多贫困乡村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也因特色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

  去年,辽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103个,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加快发展;河南扎实推进8个国家级、8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创建4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增家庭农场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023家;广西新增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产业强镇10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499家……

  2022年,各地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

  江苏提出,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档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循序渐进,统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青海将围绕乡村发展,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化联合体达标创优,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建设,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广东强调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壮大丝苗米、岭南蔬果、畜禽、水产、南药、茶叶、花卉、油茶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渔港建设攻坚行动,推进珠三角百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加快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渔场建设。加快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

  重庆因地制宜提出提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水平。今年将壮大柑橘、柠檬、榨菜、生猪、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高新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0

热点排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