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营养管理 守护肿瘤患者健康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癌症主要危险因素不断变化,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持续增长。据调查,大约30%—40%的癌症发病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营养膳食与身体活动加以预防,且四成的癌症患者死亡归因于膳食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营养不良,仅改善膳食营养就可减少10%的癌症死亡率。但是,肿瘤患者的营养困境却长期被忽视。肿瘤细胞增殖很快,需要摄入比正常细胞更多的营养。因此,肿瘤患者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况。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肿瘤营养科学评价与管理”分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表示,需提高全社会肿瘤营养管理意识,助力中国肿瘤防治。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有57%的肿瘤患者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在消化道肿瘤中尤其突出,70%—90%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如果不解决营养问题,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让患者在很差的状态下接受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副主任丛明华表示,肿瘤患者早期的体重下降和肌肉减少会影响患者的临床结局。
一项在加拿大和欧洲完成的有关癌症患者体质指数(BMI)和体重降低指数与生存率关系的研究,建立了癌症相关性体重减轻的诊断标准。研究结果表明,BMI降低和体重下降率越高会使死亡风险升高。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李融融表示,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会导致治疗效果降低和生活质量下降。实验数据显示,严重营养不良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化疗毒副作用增加30%。另一实验数据显示,没有接受营养干预的胃肠道和头颈部癌症化疗患者与接受营养干预的患者相比,其生理功能评分显著下降,并且体重和营养状况明显恶化。
临床营养支持对肿瘤患者有重要意义。“营养治疗非常重要,被称为‘一线治疗’,应该跟常规的抗肿瘤治疗手段同时起步。”丛明华说,“肿瘤患者一经明确诊断,应立即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不良的评估,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恶性肿瘤营养风险筛查工具为NRS—2002,该筛查应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李融融同样建议采用NRS—2002对所有恶性肿瘤康复期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风险。对存在营养风险者,应采用《营养不良(GLIM)评定(诊断)标准共识》进行营养不良诊断。
丛明华介绍,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ESPEN)发布的《肿瘤患者营养治疗实践指南2021》提出,定期评估营养摄入量、体重变化和BMI,从肿瘤诊断开始,并根据临床情况的稳定性反复使用。对于筛查异常的患者,推荐客观、定量的营养摄入量,评估影响营养的症状、肌肉质量、体能和全身炎症的程度。在营养治疗方面,如果进行了营养干预,但口服营养仍然不足,建议肠内营养(EN);如果EN不充足或不可行,建议肠外营养(PN)。对经口进食量长期严重下降患者,推荐营养摄入量(经口补充,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在几天内缓慢增加,并采取额外措施以防止再喂养综合征。对长期膳食摄入不足和(或)顽固性吸收不良患者,推荐对合适的患者进行家庭EN或PN。
食欲的减退也是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营养科主任医师李增宁介绍,肿瘤患者食欲减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可分为原发性厌食及继发性厌食。原发性厌食的原因并不明确,根据已有实验结果认为,肿瘤导致的厌食症状是由控制食欲的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信号改变引起。这一假说涉及下丘脑和胃区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睫状体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白细胞介素—6的定性及定量变化,也可能是外周促进食欲的神经肽Y和降低食欲的黑色素原信号之间失衡的结果。肿瘤细胞产生的乳酸、酮体等代谢产物也可使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下降等症状。继发性厌食常见原因包括抑郁、便秘和疼痛等。另外,抗肿瘤治疗及麻醉镇痛药等也可导致食欲减退甚至完全丧失。
“食欲减退导致的营养摄入不足会引起全血细胞降低,使患者难以进行有效的治疗。同时体重下降,脂肪组织和骨骼肌减少,生活质量下降,也不利于治疗措施的开展。”李增宁说,“对食欲下降的准确评估可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癌性厌食的认知,从而为治疗提供帮助。”
饮食护理方面,李增宁建议,选择在患者身体较舒适的时刻多摄食,例如接受化疗之前或两次治疗之间;少食多餐(每隔1—2小时可吃少量食物),三餐勿过饱,当患者感到饥饿时,可以随时进食,应随时预备方便取得的糕点、饮料等。同时,患者可优先食用高营养浓度并且喜爱的食物;正餐时间可以吃固体食物,茶歇时间可补充有营养的液体食物,以免出现胃饱胀感;可于用餐之前使用控制症状的药物,例如止痛药或止吐药。另外,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如更换喜爱的餐具、布置漂亮的餐桌、欣赏音乐或观看有趣的电视。
对于味觉或嗅觉异常的患者,李增宁建议,尽量选择令患者感觉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可使用其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取代肉类,以避免腥味,如蛋类、豆类制品、奶类及其制品;可使用调味料改变食物的风味。口干的患者,可通过食用较甜或较酸的食物增加唾液的分泌,口腔疼痛肿胀的患者慎用;选择质地松软或细碎的食物以利吞咽,或将食物拌入汤汁;改变烹饪方式,如勾芡、蒸煮、煲汤等;小口进食并充分咀嚼;每日摄入足量的水,并采用小口喝水方式,达到湿润口腔黏膜的作用。
(王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