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品安全 汇聚热点新闻

中国食品网 > 健康养生 > 详情

值夜班时吃夜宵 抑郁情绪水平更高

22-11-10

      近日,来自哈佛医学院睡眠医学系的研究人员得到了一个“颠覆性”的研究结果:吃夜宵会导致轮班工作者的抑郁情绪水平提高26.2%,焦虑情绪水平提高16.1%;但如果仅在白天进食则不会诱发上述的情绪变化,防止轮班工作时脆弱情绪的出现。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晚上上班的时候不来一顿夜宵是真的扛不住,因此“白天和晚上都吃饭”成了常态。为了模拟较为真实的夜班人生活,研究者设计了一项为期14天的昼夜节律RCT,将全部参与者随机分配到2个不同的进食时间组中,分别为“仅在白天进食”组(DMI)和“白天夜间进食”组(DNMC)。

  在试验开始之前,两组参与者均经历了相同的4个28小时“模拟夜班”的适应期,使得他们的昼夜节律与外界真实周期产生了4小时的“错位”。接着,正式开展控制进食的试验阶段——DNMC组严格按照28个小时的周期进餐,后一天的进食时间比前一天延迟4小时。比如,在Day1的三餐时间分别为7、11和19点,到了Day2往后顺延4小时,分别在11、19和23点吃三餐,再到Day3和Day4的三餐时间继续往后延4小时;DMI组的进食时间就简单得多,每日在7、11、19点吃完三餐,下午饿的时候还可以在15点加个餐。

  在严格控制进食时间的4天中,研究者采用计算机化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了参与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结果显示,与基线相比,在夜班期间DNMC组的抑郁样情绪水平显著增加了26.2%(p=0.001),焦虑样情绪水平也明显升高了16.1%(p=0.005)。相反,在DMI组中并未观察到显著影响。也就是说,白天规律性地吃三餐而不吃夜宵,有助于值夜班时的情绪稳定;反之,如果总是不固定时间吃三餐,比如推迟进餐时间或者晚上加个餐,打破了人体本身的昼夜节律,就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中。

  为了探明深层原因,研究者进一步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发现,较大程度的内部昼夜节律失调与更高水平的抑郁(r=0.77,p=0.001)和焦虑(r=0.67,p=0.002)情绪有着密切联系。夜班期间情绪脆弱性的增加与更大程度的内部昼夜节律失调(比如血糖昼夜节律的峰位相位与体温昼夜节律的谷值相位之间的相位差变化)有关,两者存在线性的因果联系。

  综上,在夜间工作期间,用餐时间对抑郁、焦虑情绪水平有着较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与人体内部昼夜节律失调的程度有关。具体来说,更晚进食会损害个体的葡萄糖耐量,影响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该“伤害”又会进一步延伸到情绪感知上,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大脑区域来诱发抑郁或焦虑。


0

热点排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