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或肥胖 肥胖防控亟待全社会积极应对
本报记者 韩松妍 王京臣
当前,全球约4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根据最近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肥胖增加多种慢性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人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前,以“肥胖预防,你我共行动”为主题的2022年“世界肥胖日”中国高峰论坛线上视频会议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营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指导,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协办。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肥胖联盟、国家卫健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营养学会以及高校和医院等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与会专家指出,肥胖已经成为全球和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积极应对,每个人都应采取行动。
动员科技界、产业界积极参与到肥胖防控工作中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介绍,目前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和体格虽明显改善,但随着居民生活方式改变,身体活动水平显著下降,超重肥胖及膳食相关慢性病问题日趋严重。丁钢强认为,膳食不平衡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膳食结构亟待改善,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的营养问题仍需特别关注,食物浪费问题严重,居民营养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危险因素监测室主任王丽敏补充说,研究发现,高BMI归因死亡和疾病负担还在上升;超重与肥胖持续增长,但近10年增长幅度放缓;农村女性、城市地区男性的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防控问题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提出,全民必须行动起来,遏制肥胖超重的发生和发展。号召营养科技工作者在肥胖控制方面加强研究,并积极参与到科学普及中来,为全民营养健康和肥胖预防控制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撑。动员产业界进行健康转型,特别是在减少油、盐、糖的摄入方面对食品制造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保证全民能够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拥抱智慧新生活,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上,贡献营养科技人才的力量。
丁钢强建议,开展肥胖超重预防工作,还需以循证为依据,更新膳食指导性文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精准化营养指导措施;以慢病预防为目标,全方位引导健康生活方式;以营养导向为指征,构建新型食物生产加工消费模式;以营养人才队伍建设为举措,推动健康中国行动。
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肥胖防控机制
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500万人死于肥胖引起的后果,超重和肥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超重肥胖导致的医疗费用将占总医疗费用的21.5%。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Gauden Galea指出,肥胖防控不能仅依靠个人责任来采取健康的饮食选择和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必须在社会层面努力建设支持性的环境和社区,帮助人们选择健康的饮食。例如,对糖、甜食和饮料征税。
世界卫生组织营养与食品安全司司长Francesco Branca表示,希望各国政府在以下5个方面采取行动:一是食物系统中的早期干预,二是可获得和负担得起的健康食品,三是社会保护计划,四是环境变化和促进体育活动,五是健康素养和教育。
业内人士建议,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到位,多点触发、综合防控的措施要加强。对此,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食品营养处处长徐娇介绍,我国肥胖防控策略将从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面入手。具体来说,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加强部门协同。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塑造营养健康支持性环境,推进食物供给侧改革。二是强化社会责任,加强社会共治。建设营养健康文化,提供健康管理工具,提供营养诊疗服务,建立激励型措施机制。三是强化家庭和个人责任,增强健康行为意识。增强营养健康意识和理念,养成健康行为方式,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将会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打造的综合试验区针对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开展食育教育;会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开展健康+肥胖防控城市的试点;对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学校、营养健康餐厅等进行科学评价并排序;全面推广开展营养指导员培训考核;印发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探索描绘盐、油和肥胖率各省分级评价地图并属地应用。
论坛上还发布了《中国肥胖防控行动建议15条》(以下简称《行动建议》)。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主委、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长王友发介绍,发布《行动建议》旨在增进社会各界对肥胖问题的关注,共同采取行动来控制肥胖,同时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行动建议》提出,一是动员全社会参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二是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促进全民合理膳食;三是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加强身体活动;四是关注重点人群,开展全生命周期肥胖防治;五是优化健康体重管理,完善肥胖防控服务体系。《行动建议》倡导动员全社会关注肥胖问题,改善致肥胖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重视全生命周期肥胖防控,加强及规范化肥胖诊治,贡献健康中国建设,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据悉,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还指导举办了其他系列活动,包括公众教育、学术交流和推广、社区服务等,并发动分会委员和全国同行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关活动。系列活动不仅为肥胖防控宣教提供了平台,也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我国肥胖防控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中国肥胖防控行动建议15条
1、明确各方责任,倡导支持健康生活方式,全社会参与肥胖防治行动。各级政府、机构均应出台肥胖防控支持性政策,加大政策倡导力度。建立多部门跨领域的肥胖防控合作机制,由政府主导,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各类工作场所、媒体、产业界、研究机构、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推动多部门跨领域行动。
2、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普及健康体重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媒体加强对儿童、成人居民、专业机构工作人员及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对肥胖危害、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的知晓程度。
3、吃动两平衡,定期监测体重及腰围,保持健康体重。利用创新科普宣传方式,促进居民增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体重管理的知识技能。
4、完善政策体系,创建健康食物消费环境。推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含糖饮料采取有效的税收政策,强化食物营销管理,禁止不科学、不健康的食品广告,全面推行营养标签制度,提升健康食品的可及性。
5、改善膳食结构,养成科学饮食行为。保证食物多样化,营养素摄入充足。增加全谷物、深色蔬菜和新鲜水果消费,增加豆类及其制品、低脂奶类及其制品、水产品类摄入。减少煎、炸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摄入。少喝含糖饮料,减少外出就餐。食不过量,达到能量平衡。
6、完善公共体育设施,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加强社区、学校、工作场所等的健身场所建设和利用率,增加健身步道、骑行道、体育公园和多功能运动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7、增加日常身体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减少久坐行为。倡导各年龄段人群天天运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每天1万步,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或高等强度有氧运动和户外活动等。减少静态行为,特别是屏幕前的持续久坐行为。
8、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促进生命早期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加强对孕前和孕期健康指导,改善准父母的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避免接触烟草、酒精、麻醉品和有毒物质。促进孕前及孕期维持适宜体重。规范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诊断和管理,早发现早治疗。提供支持母乳喂养的环境和政策,鼓励6个月纯母乳喂养,适时适量添加辅食。定期评价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
9、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保障幼儿园和学校健康食物和安全饮用水的供给,避免提供高糖、高盐和高脂等食物。积极引导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保持充足规律的睡眠时间。做好儿童青少年体重和生长发育监测。关注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
10、促进老年人群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维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以优质蛋白质为主,避免脂肪过量摄入,荤素合理搭配,维持健康体重。选择适宜强度的运动方式,多做户外活动,坚持每天进行适量身体活动。
11、规范肥胖综合诊治,提供个性化服务。制定适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肥胖诊疗技术指南,鼓励医院开展肥胖危险因素筛查与干预,规范营养、运动、药物和手术治疗,加强精神-心理支持,实现精准化治疗。
12、将肥胖防治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体重管理和肥胖防控作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职能,使临床治疗、社区干预及自我体重管理有效衔接。将肥胖的评估和干预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并配备专门人员提供体重管理服务。
13、建立和完善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监测体系。结合智慧医疗、可穿戴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的监测评估,完善肥胖筛查、预警、干预流程及服务实施体系。
14、加强肥胖防控人才培养,扩大专业服务队伍。完善肥胖防控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为医护人员、中小学和幼儿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帮助提升肥胖防控能力。
15、加强相关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大力支持推动跨学科、多层面、依托新科技和大数据的肥胖防控系统研究,加强肥胖环境危险因素及防治有效实施措施的研究,推动肥胖监测、管理及评价体系包括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开展基于幼儿园、学校、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等的干预行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