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人权益保护 营造防骗社会环境 养生保健领域诈骗老年人案件占比增多
本报记者 朱美乔
小礼品+假专家宣传、收藏藏品需要高价代售……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多种多样,而且老人防骗意识弱,证据保留意识欠缺,时常成为不法分子下手的对象。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召开线上新闻发布会,介绍该院近5年来涉老年人诈骗案件的审理情况,发布8起涉老年人诈骗典型案例。
案件数量和犯罪数额均大幅增长
养生保健占比超四成
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诈骗案件共532件,涉及诈骗老年人的案件40件,占诈骗案件总量的7.5%。
从发案趋势上看,诈骗老年人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2017—2018年均审理涉老年人诈骗案件3件,诈骗数额多在100万元以下。2019年起,案件数量及犯罪数额均有大幅增长,年均审理涉老年人诈骗案件12件,且平均每年有2件诈骗数额在500万元以上案件。
根据诈骗事由不同,大致可以细分为10类,涉及领域包括养生保健、投资理财、文物收藏等。涉及养生保健领域的案件占比最多,共计17件案件,占比42.5%。其中13起案件为向老年人高价售卖“三无”保健品,或者以帮忙办理保健品退费的名义行骗。另有4起案件为虚构老年人身体有疾病的事实,推销昂贵的养生服务骗取老年人钱款。另一类较为常见的为收藏品类诈骗,共有7起,占比17.5%。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马来客对此表示,该类案件中,被告人多利用老年人关注的养老、保健、理财等事项实施诈骗。老年人群体往往防骗意识不强,无法有效识别骗局,且证据留存意识不足,难以维护自身权益。针对此类犯罪,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既关注老年人权益保护,依法从严惩处犯罪,同时强化司法宣传,延伸审判职能,对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件进行新闻宣传,联合社区开展防诈骗讲座,最大限度发挥司法审判的社会效果。
诈骗老年人案件既侵犯老年人财产权益,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亦严重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惩治和预防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案件,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坚决依法从严从重处罚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犯罪行为,以惩治、威慑犯罪为基础,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司法力量。”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谭劲松表示。
小礼品引诱+假专家宣传
拿饮料冒充特效药
2017年2月至10月间,被告人张某等十余人为实施诈骗行为而组成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在石景山区、丰台区等地引诱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免费健康咨询”活动,谎称贾某、张某等人为知名医院的专家,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并以现场看病、开药的方式,将“百邦牌天元胶囊”“百邦牌银杏丹葛胶囊”当做特效药品销售给被害人,骗取百余名被害人90余万元。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张某等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被害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考虑到各被告人诈骗老年人等情节,对各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3年至7年不等,并处罚金。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江伟介绍,以高价售卖保健品的名义骗取老年人财物,是诈骗老年人最常见的犯罪手段之一,此类犯罪一般有固定的实施流程。前期,业务员通过发传单或者打电话的方式联系老人,以领取礼品或者健康补贴的名义吸引老人参加“健康讲座”。举办讲座当天,由假冒的医疗专家在现场推销产品,谎称售卖产品为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特效药,实际上所谓的特效药成分仅为淀粉、果汁、水等,并无任何治疗效果。讲座现场也有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收款,备有POS机供老人刷卡,若遇到老人忘带钱的情况还会有业务员以帮忙送货上门的名义跟老人回家取钱。此类诈骗犯罪人员众多,分工明确,专门针对十分关注养生保健的老年人群体实施,且利用老人渴望关怀的情感需求,通过言语上对老人的关心,骗取老人信任,使老人心甘情愿交付钱款。
另外,这类案件部分被曝光后,还有诈骗分子利用被曝光的事实继续实施诈骗。近期有部分案件,被告人联系曾经购买过保健品的老年人,告知其因所购保健品涉嫌欺诈违规,要给老年人办理退费,并以退费需要交纳部分手续费等为名诈骗老年人钱款。这类案件反映出这些诈骗分子毫无底线,处心积虑用各种方法不断诈骗老年人,针对这类案件,必须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