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品安全 汇聚热点新闻

中国食品网 > 社会民生 > 详情

持续做好渔业发展“大文章”

22-06-21

  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板块,渔业渔村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渔业进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取尽早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实现渔业渔村振兴要大力推进水产种业振兴、大力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渔业渔村振兴论坛上,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袁晓初称,我国渔业发展解决了三大问题:一是解决了14亿多人口水产品需求问题,二是解决了1600多万人的就业和增收问题,三是解决了单纯依靠天然资源的问题。

  中国水产品产量连续33年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690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7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倍。此外,2021年,我国渔业人口1630万人,人均纯收入23442元。

双轮驱动做强水产种业

  水产种业是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作为新时期发展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养殖的繁荣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数据显示,全世界每5条鱼中有3条以上由中国人养殖,在为中国消费者提供1/3以上动物蛋白的同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水产育种与水产种业发展有三大标志性事件,第一是1958年“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成功和海带的自然光育苗成功;第二是1991年原农业部启动的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第三是进入21世纪后,针对特定的养殖种类遴选建立了一批水产遗传育种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桂建芳表示,我国占世界淡水养殖量2/3,提供国民动物蛋白消费约1/3,育种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水产种业急需更先进的精准技术来培育适于新养殖模式的新品种。

  以银鲫系列为例,银鲫系列品种是利用银鲫单性雌核生殖等多重生殖方式的潜能培育出系列异育银鲫新品种,特别是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中科5号”已成为近10多年来的主养品种,形成了异育银鲫水产种业的创新链和价值链。2008年全国鲫鱼总产量为195万吨,自2009年推广养殖异育银鲫“中科3号”5年来,全国鲫鱼产量持续增长,2012年总产量达245万吨,2013年达259万吨,2014年已达277万吨,2015年近300万吨,2016—2021年一直保持在270—280万吨之间。

  桂建芳表示,水产品在保障全球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已引发了世界的高度关注。要实现中国水产种业振兴行动的目标和任务,要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种业创新攻关行动、种苗基地提升行动、种业企业扶优行动、种业市场净化行动。水产精准育种与种业振兴的关键是,精准的育种目标、精准的育种路径、精准的保育措施及精准的种苗管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表示,按照“健康中国2030”任务目标,我国尚缺口蛋白质2000多万吨,畜牧养殖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18%,为应对气候危机需减少肉类消费40%。而水产养殖业是绿色、高效的优质蛋白产出技术,我国海水养殖年固碳200万吨,淡水固碳180万吨。

  包振民指出,我国水产育种理论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中国已完成了主要养殖水产种类的基因组测序,已建立起最完整的水产种业技术体系,整体处于国际领跑地位。

  包振民表示,主要育种技术有两种,一是传统育种技术、细胞育种技术及分子育种技术,我国处世界领先水平。二是家系育种技术,70年代初起源于挪威,2000年前我国尚未研究应用,2003年前后与挪威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建立了技术体系,目前已用于中国对虾、罗氏沼虾、斑点叉尾鮑、凡纳滨对虾等。

  水产养殖在中国是发展态势非常好的一个行业。种业如何做好?包振民建议从科技角度,双轮驱动做强水产种业。一是技术突破,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如主要性状的精细解析、设计位点的高效编辑、基于干细胞的全基因组选择、人工精子的试管快繁技术。二是体系创新,建立高效的水产育种技术体系。

海水养殖为渔业赋能

  海洋被誉为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水产种业创新是“蓝色粮仓”保障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对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不仅是实现环境保护、生境修复、资源养护和渔业资源持续产出等多元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徐皓表示,深远海养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以往推进深远海养殖的方式,是从传统网箱到深水网箱,再到开放式的大型海上养殖平台。离岸封闭式养殖系统构建与养殖工船研发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以鱼类网箱养殖和贝藻筏式吊笼养殖为代表,遍布沿海近岸水域,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但这两种养殖方式普遍存在生态环境制约性影响、生产方式粗放、质量安全和生产保障问题。

  我国深水网箱养殖发展迅猛,数据显示,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占2020年海水养殖产量的2%,增长了42.85%,其特点有离岸化、大型化以及工业化。

  于近期交付的世界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是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样本”,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深远海,从农业传统经营模式转向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生产。“国信1号”的平均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倍以上,以大黄鱼养殖为例,能够实现每立方米25公斤养殖密度,成活率达95%以上。

  根据鱼类养殖特性,“国信1号”可有效利用深远海适宜海域,在选定的锚地之间,依据水温等环境因素自航转场,进行长期游弋式养殖。同时,该船可通过水体交换系统,实现舱内水体与外界自然海水不间断交换,利用优质海水资源,为鱼类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从而提高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

  “‘国信1号’首创的‘船载舱养’模式,这种集约化养殖方式对于发展高品质鱼类大规模养殖,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同时,基于这一模式,‘国信1号’还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徐皓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健表示,全球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飙升,使海产品成为全球贸易最多的动物蛋白,2021年贸易额为164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海水养殖第一大国,近30年来发展迅速,2019年海水养殖产量达到2065.3万吨。海水养殖具有物种多样性丰富、营养层次多和养殖方式多样化等特点。

  区别于深水网箱养殖模式,李建详细介绍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是基于中国明末清初“桑基鱼塘”实践形成的一种海水养殖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营养级养殖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实现养殖废物的循环利用,减轻养殖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包含多种类型,如浅海、池塘、工业化和盐碱地类型。

  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采用“大群体、高强度、多区域”策略,已培育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的国审水产新品种4个:中国对虾“黄海3号”,耐氨氮能力提高21.2%;中国对虾“黄海4号”,耐高pH值胁迫成活率提高16.3%;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成活率平均提高31.2%;脊尾白虾“黄育1号”,生长速度提高18.4%。

  李建建议,未来应聚焦海水池塘和盐碱水域生态工程化养殖共性关键技术,构建智能化设施装备研发。建立养殖容量管理制度,“科学”与“产业”之间的有效衔接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发展海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生态工程化养殖,构建海水池塘生态工程化养殖模式,为发展生态健康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支撑;提升陆基工厂化养殖智能管理水平,推进智慧水产养殖,引导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发展数字渔业;建立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

  (王佳仪)


0

热点排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