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品安全 汇聚热点新闻

中国食品网 > 健康养生 > 详情

间歇性禁食未必是减肥良方

21-11-17

  随着“健康中国”以及“三减三健”行动的普及,体重管理及减重营养指导迎来快速发展。传递正确、科学的营养常识和减重指导,具有深远的疾病预防关口前移的意义。间歇性禁食作为限制个体饮食能量摄入的一种方式,渐渐获得了研究者的关注。根据国际食品信息理事会基金会的一项调查,间歇性禁食已成为2020年最受欢迎的饮食。但间歇性禁食真的是减肥良方吗?

  2019年12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马克·马特森发表在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综述性文章《间歇性禁食对健康、衰老和疾病的影响》,详述了间歇性禁食与代谢转换、人体寿命和健康的关系,通过系统回顾的方法,引用上百篇动物和人群试验研究结果,论证了间歇性禁食确实有效,并且可以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马特森在文章中指出,一系列动物和人类研究表明,间歇性禁食的许多健康益处不仅仅是减少自由基产生或减轻体重,还会引发进化上保守的适应性细胞反应,也就是说会触发代谢转换机制,有利于细胞健康。细胞健康了,对多种慢性疾病就具有强大的疾病修饰功效,体现在改善葡萄糖调节、降低氧化应激以及抑制炎症等。此外,间歇性禁食还会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水平,产生的酮体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表达,对大脑健康以及精神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益。

  但是,马特森在文章中也指出,由于临床研究主要涉及几个月,干预期限相对较短,人们是否可以保持间歇性禁食多年并可能获得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的益处还有待确定。此外,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超重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身上,是否可以将这些研究中观察到的间歇性禁食的益处和安全性推广到其他年龄组或体重正常的人群身上,仍有待于观察研究。且推广间歇性禁食,一日三餐的传统饮食文化将成为一大拦路虎——因为在人们的传统饮食文化中,每天三餐加零食的饮食习惯已根深蒂固,以至于患者或医生很少考虑改变这种饮食方式。目前丰富的食品和广泛的营销也是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并且有些人无法或不愿意坚持禁食方案。

  即便是这样,马特森认为,在耐心的指导下,大多数人是可以将间歇性禁食融入生活中的。他认为,身体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间歇性禁食,以使人摆脱最初的饥饿感和烦躁不安。作为医生或营养师,应告知患者,在禁食开始时感到饥饿和易怒是很常见的,通常在身体和大脑习惯了新习惯后两周到一个月后就会消失。与所有生活方式干预一样,对医生来说,要提供足够的信息、持续的沟通和支持以及定期的积极强化,以确保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并提供持续的咨询和教育。马特森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个人的展望,认为通过进一步了解间歇性禁食与大量健康益处之间的关联,找到靶因子,可能可以开发出模拟间歇性禁食效果、而无须大幅改变进食习惯的靶向药物。然而,目前来自动物模型的数据提示,此类药物疗法的安全性和疗效可能不及间歇性禁食。

  间歇性禁食作为一种新兴的减肥理念,是指机体周期性地保持禁食与摄食交替进行、且禁食日摄入热量极低或为零的一种方法。常见模式共有3种:

  一是限时进食,每天进食时间在6—12小时内,如8:16限时进食法,即1天里8小时内随意进食,其余16小时不吃。

  二是周期性禁食,每周禁食或少量热量摄入1—2天,如5:2轻禁食,即正常进食5天,轻禁食2天,轻禁食的2天是正常进食量的1/4。

  三是隔日禁食,一天随意饮食,后一天禁食或少量热量摄入,即每隔1天热量限制不超过500千卡,随后1天正常吃,如此往复。

  其实,目前关于间歇性禁食的研究固然不少,但是大多还在动物实验水平,临床试验的周期普遍较短,招募的受试者较少,且受试者中超重肥胖者居多。以改善健康为目的而实施间歇性禁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阐明,包括间歇性禁食的方式(禁食时间、时长和频率)、适用人群(年龄、性别、体重和健康状态)、长期依从性、安全性以及在降低各种疾病风险方面的优劣,现实中还需要多多“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以临床结果为导向的长期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定间歇性禁食可作为一种可行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总之,减肥的方法千千万,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摄入的热量必须比消耗的热量低。间歇性禁食看起来非常美好,其实还有许多未知之处,需要专家学者们继续研究,但这些新见解有助于为肥胖患者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无论人们选择哪种饮食计划,减肥目标都不应该以牺牲良好的营养为代价。

  (来源:中营惠营养健康研究院)


0

热点排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