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 食企如何防范出现连续抽检不合格情况?
随着食品安全监管的加强,尤其是食品抽检监测力度频次的不断加大,少数食品生产企业连续抽检不合格的问题成为市场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破解之策呢?
食品企业的产品抽检连续不合格,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客观原因,但更多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是受到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从客观因素上讲,原因主要在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国内食品行业入行门槛低、主体数量庞大,很多是中小食品企业和城乡个体生产加工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店等,存在规模小、设施差、流动性大、管理不规范、诚信自律意识较弱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受食品行业业态复杂、管理链条长、保障难度大等因素影响,食品安全不可能零风险,抽检中很容易发现问题。
从责任主体上讲,原因主要在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责任意识不强。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意识不强、风险管控水平较低,进货查验、溯源管理、风险控制、环境卫生等管理制度既不健全又不落实。在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出现首次不合格情况后,部分企业不重视,整改不主动、不彻底、不到位;不主动追溯其他批次产品,对市面上可能还存在类似问题的产品放任不管;不彻底排查问题发生的原因,难以消除潜在的不合格食品风险,造成不合格的问题依旧存在,因此也就难以保障食品安全。此外,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销售渠道管控混乱,对抽检抱有侥幸心理,召回工作执行不到位。
从监管环境上讲,市场监管部门在风险管理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抽检原则指导下,对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弱、历次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必然会加大跟踪抽检力度。前端企业若排查和整改始终不到位,抽检的产品数量越多,出现的问题自然也就越多。
防范出现连续抽检不合格的情况,企业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食品安全办主任会议精神,按照市场监管总局建立“两个责任”工作机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压紧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
生产经营企业要多搞几次“回头看”。涉及的连续抽检不合格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举一反三,认真排查多批次不合格的原因,严把原辅料验收、生产过程风险管控、出厂检验,以及终端销售市场责任划分等各道安全关口;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重视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吸取教训、防微杜渐,切实把问题找准、把措施抓实、把风险防控防到位,防止类似问题反复发生,尽最大努力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属地监管部门要多杀几次“回马枪”。属地市场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职尽责,围绕落实食品安全监检联动机制的要求,着力在跟踪督导上用实劲。一要自查自纠,组织对多次被抽检出不合格(问题)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责任约谈,督促和指导企业开展系统性自查,认真查找问题原因,下力彻查整改,着力消除危害食品安全的风险隐患。二要重点监管,加强与上级市场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把连续抽检不合格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增加日常监督检查频次,适时开展监督检查、飞行检查和体系检查,指导和帮助企业找原因、查隐患、促整改,督促企业持续保持生产经营许可条件,合法合规开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务求做到风险控制、原因分析、整改复查、行政处罚、信息公开“五个到位”,实现闭环管理。三要跟踪问效,定期深入生产经营企业了解整改后的食品安全真实状况,对整改不配合、不主动、不到位而导致问题仍然存在的企业,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依法责令停产停业、落实违法行为“处罚到人”、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等措施,倒逼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力争同一企业多批次抽检不合格的情况大幅度减少。
抽检监测部门要多来几次“跟踪查”。在科学制定抽检监测计划、推进均衡科学抽检的同时,前移监管关口,对抽检不合格的企业采取“1批次不合格警示、2批次不合格预警、3批次不合格严惩”的措施,把防范工作做到前面,减少问题发生的频率。同时完善抽检监测工作规则,对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及产品原则上应开展跟踪抽检,适当增加抽检频次,督促核查处置完成情况、问题整改情况及新上市产品的质量安全情况,既要跟踪提醒又要帮助把关,严防屡抽不合格的问题发生。
食品抽检条线落实“两个责任”,最有力的抓手就是通过抽检跟踪食品质量安全,对有问题的企业倒逼落实主体责任,生产销售安全放心的食品。同时,发挥检管联动作用,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