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品安全 汇聚热点新闻

中国食品网 > 市场监督 > 详情

砥砺奋进保食安 ——宁夏银川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访谈录

22-09-14


本报记者 张宏沛

  “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016年,为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宁夏银川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舌尖上的烦恼”,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城市社会管理能力、综合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充分体现,也是评价区域整体食品安全程度的综合性最高荣誉。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细则》,主要从食品安全状况、党政同责落实、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食品产业发展等七大类94项具体指标进行综合衡量,创建周期为3年,根据第三方评价结果确定是否达到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标准。目前,全国共有67个城市开展了创建,15个城市获得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授牌。

  日前,就银川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本报记者专访了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瑾。

  记者:这些年,银川市在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可以说,银川市食品安全总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在这个总体势头稳中向好的基础上,请您介绍一下银川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初衷是什么?银川具备哪些创建的基本条件?

  黄瑾:银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基于对全市食品安全总体现状判断做出的决策。虽然银川市多年来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展趋势稳中向好,但没有出事不代表没有事,不代表没有安全隐患。食品安全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安全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食品安全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存在差距。

  二是基于银川发展大势做出的决策。银川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现在有很多荣誉,比如“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享有这些美誉,食品安全不能缺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品质的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人流量的增大,如果食品安全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城市吸引力和品质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基于银川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这个现实。银川市食品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有待加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还有很大空间,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处于“跟跑”的状态。市委、市政府要求紧扣食品产业升级趋势,以高端食品、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攻方向,支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推进食品产业智慧化、集约化发展,对食品产业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银川市食品产业发展有基础,全市共有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2218户,其中:食品生产企业523家,食品经营单位16824家,餐饮服务单位12209家,登记管理食品加工小作坊1545家,备案管理的食品小摊点1076 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全市经济发展总量的占比越来越大。总体来看,食品产业体量大,但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特。银川这次搞创建,把食品产业发展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扶持优质食品企业做大做强,可以说,抓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也是抓食品产业的发展,并助推银川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银川市如何推进创建工作?有哪些具体举措?

  黄瑾:按照银川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工作要求,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紧紧围绕自治区、银川市党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批示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总策略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抓早抓小、从严从紧,坚定信念信心,强化职责履行,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各项任务。

  突出政治引领,疫情防控思想认识再提高。通过专题会议学习、宁政通传阅、微信工作群推送等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将会议精神逐级传达,引导全系统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深刻、完整、全面领会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区市党委政府工作安排上来,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行动抓实抓细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锻造过硬作风,市场卫士担当精神再强化。全系统围绕疫情防控、“两个创建”等自治区、市委政府重点工作,以时不我待、守土尽责的“首府先锋、市场卫士”精神,主动放弃节假日、双休日休息,坚持做到24小时应急值守。市局党组以上率下、科学统筹,市局、分局、监管所党组织三级联动,率先垂范,37个党支部400余名干部职工坚守一线、以身作则,4个疫情防控督察组紧盯重点、实地督战,用高度的“警醒、警惕、警觉”,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无死角、无漏洞。

  推动决策落实,服务大局能力水平再提升。坚持“抓早抓小抓快”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十快”安排部署,强化对企业的帮扶指导,及时发布消费提示,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科学使用;聚焦“物防”风险,逐一摸排,指导全市2家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6家进口非冷链货物“三集中”专区持续强化进口物品风险防范,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切实发挥好集中监管仓和“三集中”专区的“首站拦截”作用;紧盯“菜篮子”“米袋子”,全力维护市场秩序。对2个批发市场、12个农贸市场、7个大型商超的16种民生商品价格开展每日动态监测预警。对照米、面、粮、油、肉、菜、蛋等生活必需品的进货台账、销货记录进行价格监督检查,督促经营者守法经营,严格执行明码标价相关规定;严防重点场所,精准落实市场监管重点领域管控措施。在农贸市场、药店、餐饮单位全面推行“绿黄牌”警示公示管理,倒逼各类经营主体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形成人人监督、社会共治氛围。共发放疫情防控“绿黄牌”7753块,其中绿牌7357块,黄牌396块,当场警告处罚2家。

  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执法人员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宣传融入日常监管工作,把每次检查当作一次宣传机会,营造辖区群众人人知晓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实现了疫情防控和创建工作的有机结合。

  记者: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是防范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的重要举措,请您介绍一下今年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查处的案件相关情况。

  黄瑾:银川市市场监管局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对食品药品领域违法行为零容忍、出重拳。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处“三品一械”违法一般程序案件239件,其中食品类案件155件,占案件总数的64.85%。罚没款金额366.29余万元。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个,查办较大、重大案件4件,兴庆区田俊屹零食店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案等4件案件被列为2022年自治区典型案件,执法办案数量在宁夏排名第1。

  案件查办过程中,银川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区率先实施市场监管系统干部食品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党校培训”+“专题培训”+“网络培训”的专业化培训模式,实施食品安全执法4G远程指挥,推动行政执法智慧化转型,以电子取证方式提高行政执法效率,从严从实抓好案件办理,积极和公检法等部门对接,探索出一条行刑衔接和行纪衔接的银川经验。

  记者:银川市采取哪些措施确保“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食品安全?

  黄瑾:银川市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将“双安双创”工作与自治区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紧密结合,抓好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工作,持续推动农药兽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餐饮质量安全提升、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校园食品安全守护、“优质粮食工程”、进口食品“国门守护”等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进一步完善问题导向的抽检监测机制,通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会商、风险交流和应急演练等方式,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开发“食安监管平台V1.0”和“银川市明厨亮灶智慧食安移动监管平台V1.0”,获得国家著作权登记,是市场监管局成立以来的第一项自主知识产权。打造全国首个大型行政执法类电视直播节目“每月查餐厅(药店)”,现场回应群众关切。节目播出13期以来,收到各平台网友点赞超过6万余次,实现“群众指出问题—节目播出问题—现场整改问题—跟踪复查问题”的监管闭环。开发运行“银川市明厨亮灶智慧食安监管平台”,1.2万家餐饮服务单位纳入“智慧食安”监管平台,“厨房重地”变成了“阳光厨房”。

  破解“三小”行业治理难题,建成怀远夜市、涝河桥羊杂等5个食品小摊点集中经营区,1076个食品摊贩实现“四统一”监管。建设完成《银川市食品中毒数据库系统》,填补了宁夏信息化处置突发食源性疾病的空白。创新“食品安全为民办实事”,围绕消费者喜爱的冷冻饮品、自制奶茶等网红产品开展“你点我检”,对线上订餐开展“你点我查”,针对网络餐饮安全实行外卖封签管理,消费者可以做到“无签拒收”。从以往的“电视问政”转变为“主动作为”,以刀尖向里的魄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6月,在全市食品流通环节全面推行“7个规范”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全域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走深走实,引导食品流通经营主体增强食品安全自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全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和保障水平。

  记者:校园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银川市采取哪些措施,让孩子吃得安心、家长放心?

  黄瑾:目前全市784所中小学(幼儿园)中开设校园食堂的共有526家,均建立了校园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陪餐制。各学校负责人和行政管理人员定期与学生同区域用餐,与用餐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陪餐记录档案,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强化校园食品安全过程化监管。

  加强校园食品安全春秋两季开学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高效联动,将校园食品安全检查纳入中小学(幼儿园)开学检查内容,将校园食品安全作为开学的必备条件,切实守住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关。

  借助“银川市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利用国旗下讲话以及班(团)会等载体,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严格中小学生落实每年不少于10课时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教育,切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和健康习惯。

  通过开展部门联合检查、专项检查、日常检查,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坚决防范食品安全隐患。学校食堂以肉蛋奶、米面油等食品原料为重点,实行大宗食品集中定点采购制度。各级各类学校严格落实大宗食品定点采购、统一配送、索票索证制度,确保食品安全追踪通道畅通,实现“食材安全可溯、操作加工可视、风险隐患可控、学生感受可感”,从根本上杜绝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全市各中小学校均建立“两个创建”宣传栏,设置固定宣传牌,利用墙报、板报及校园广播经常性开展食品安全科普,以“小手拉大手”提高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食品安全满意度和创建知晓率,普及率达到100%。

  同时,对照目标任务,在鼓励支持学校食堂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落实创建宣传常态化等方面强化落实,确保任务完成。

  记者:在推动食品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方面,银川市有哪些具体举措?

  黄瑾: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结合“两个创建”工作要求,指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从建立和完善“七项举措”入手,将主体责任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细化责任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全面提升生产经营企业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公开质量承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银川市543家食品企业法定代表人向当地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公开承诺,与监管部门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并在显著位置公布,“晒”出企业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亮”出企业抓好食品质量的决心,对内成为企业的自律宣言,对外接受群众监督。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指导企业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食品原辅料查验等24项工作制度,对照制度文件逐条严格落实,将制度文件变成生产经营规范,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制度上墙、入库、进车间。

  开展自查自纠,持续合规生产经营。制定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自查报告制度》,实施自查项目清单化、自查工作规范化、自查结果公示化,督促企业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对自查问题整理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跟踪督导落实。自查率、整改率和自查问题报告率达100%。

  加强培训学习,规范生产加工行为。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内部培训工作制度》,指导企业制订全员教育培训计划,要求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培训学习不少于40小时。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加食安员APP考核,参考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100%。

  实施体系管理,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实施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市41家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通过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全面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了食品行业产业转型升级。

  参与社会保险,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鼓励食品生产企业积极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银川市364家食品生产企业购买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投保金额达79.89万元,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与应急管理,提高了食品安全事故预防和救助水平。

  推动“一品一码”,实现产品可溯源。全面推行“一品一码”追溯体系,重点围绕乳制品、肉制品、枸杞等九大产业品种及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面应用“一品一码”追溯系统,及时录入追溯信息。截至目前,银川市在产的食品生产企业注册应用率100%,赋码761批次,进一步压实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为“两个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目前银川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有哪些进展?食品安全总体情况如何?

  黄瑾:银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写入《市委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纳入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县(市)区和市级部门绩效考核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估,所占权重达到4%。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银川市出台《银川市学生校外就餐休息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3部,制修订食品安全方面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33个。完善食品摊贩、风险分级等各项管理制度61部。制度体系建设正在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对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不断完善。

  部门履职尽责有了新机制。一是建立清单制,及时制定《银川市党政领导干部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实施细则》和《银川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党政领导班子每一个成员及部门。二是建立督查督办制,银川市委、市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重大部署、重点内容纳入跟踪督办内容,下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有关食品安全工作批示件21个。2020年以来,先后3次对11个单位和县(市)区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查督办。三是建立奖惩制。2020年以来,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敢于作为、勇于担当、履职尽责、业绩突出的69人提拔重用,227人职级晋升。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中履职不力的组织处理9人。

  治理难点问题取得新战果。一是破解“三小”行业难题。针对无证食品摊贩占道经营和存在风险隐患问题,在全市建成5个食品摊贩集中经营区,1076家食品摊贩纳入“四统一”监管闭环,其中怀远夜市已经成为全国网红打卡之地。二是破解网络订餐质量难题。针对网络订餐送餐过程中食品安全无法保障的问题,组织全市4000余家外卖餐饮店使用外卖封签,消费者实现“无签拒收”。三是破解无证小饭桌行业难题。向社会公示935家证照齐全的小饭桌,引导学生家长择优托管,使“黑饭桌”无生存空间。

  防控食品风险有了新保障。一是食品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年投入700余万元不断提高对高风险食品、低合格率食品的抽检频次,提高监管的靶向性。2020年以来,累计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4.13万批次,合格率达到98.26%;开展农产品抽检总量达到2.13万批次,合格率达到98.04%,年食品检验总量达到5.5份/千人。二是全过程监管体系基本建立。银川市投入研发资金3600余万元,依托已建成的“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系统,对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隐患的种养殖、食品采购、生产、加工、制售等关键环节,实现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监督检查、抽检监测、稽查执法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形成“线上监管—线下整改—线上报告”的监管闭环。三是食品安全智慧追溯形成体系。以“三品一标”为核心,建立覆盖肉牛、奶产业、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全过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以食品生产“一品一码”和食品销售“电子台账”为核心,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形成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数据链,实现食品安全信息来源可溯、去向可查、问题可追、风险可控。

  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有了新提升。一是强化食安委及食安办组织协调“指挥棒”作用,按照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及时调整银川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及成员单位,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政府分管领导任常务副主任,成员单位增至30个。食安办不断强化自身建设,2020年以来,先后起草食品安全领域规范性文件和指导意见12个,牵头实施各类专项整治17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议29场次,开展专项督查16次,组织对各县(市)区和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考核评议12次,有效保障了食安委各项机制良好运行。二是强化监管专业化能力。在全区率先实施监管干部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党校培训+专题培训+网络培训”的专业化培训模式,通过“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等多种方式,推动行政执法智慧化转型。2022年,在全区首创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100名食品安全协管员,充实基层监管一线,解决监管专业队伍弱化问题。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能力。重点聚焦葡萄酒、肉奶制品和枸杞精深加工等领域,依托银川市2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9个技术创新研究团队,实施多项“政策福利”。蒙牛、厚生记、百瑞源、中粮长城葡萄酒等重点企业实现高端化、产业化、融合化发展。2021年,32家规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值89.5亿元,同比增长23.2%。

  构建社会共治格局有了新进展。一是加强人大执法检查。2020年以来,围绕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先后对学校食品安全、食品溯源管理等6项重点项目开展专项检查,有力推动创建工作的落实。二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食品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45人为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导向作用,以“电视问政”的形式主动曝光部门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督促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开设“每月查餐厅(药店)”栏目,不打招呼突击检查并全程公开执法过程,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三是高效办理群众诉求。将12345与12315联网并线,并开设食品安全诉求受理专线。2020年以来,共办结食品安全方面的投诉举报咨询2.4万余件,兑现食品安全举报奖励5起。四是强化创建社会共治。动员全市1685个志愿团队和44万名志愿者参与创建志愿活动。开设“食安银川”微信公众账号和“创建在行动”短视频平台,提高了市民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知水平。借助“科普大篷车”深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农村居民免费快检食品。全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齐上阵,金融、通信、石油等大型国企齐参与,在全市掀起创建宣传热潮。

  2020年以来,全市投入食品安全经费5.1亿元,仅今年前5月,就投入经费1.4亿元,同比增长67%。同时,银川市还投入了63亿元建成西线供水工程,解决地下水超采和居民饮用水不达标的问题。食品安全工作绩效考核所占权重达到4%,比创建初期提升2%。食品年度抽检总量达到5.5份/千人,相比创建前提高1.6份。信息化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基本解决创建前信息不共享、监管效率低、违法行为取证难的问题。全市1.2万家餐饮单位完成“明厨亮灶”建设,将创建前的餐饮后厨“闲人免进”变成消费者可视的“阳光厨房”。精深加工食品比重逐渐上升,改变创建前食品产业“小、散、乱”的局面。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被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授予“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银川市连续多年在全区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中达到优秀。2022年上半年,在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监测和全国100个城市消费满意度测评中,银川市连续3年位列西北省会城市第一。


0

热点排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