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最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本报记者 罗 晨 韩松妍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和食品安全最严谨标准的实施,我国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6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在会上表示,“四个最严”的要求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营养膳食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健康”。
贯彻大食物观理念
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司长刘金峰介绍,“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健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法履行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等工作职责,践行“最严谨的标准”要求,贯彻大食物观理念,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全面打造最严谨标准体系,吃得放心有章可依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技术法规,是生产经营者的基本遵循,也是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10年来,国家卫健委组建含17个部门单位近400位专家的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坚持以严谨的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建立了程序公开透明、多领域专家广泛参与、评审科学权威的标准研制制度,以及全社会多部门深入合作的标准跟踪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标准的实用性和公信力。截至目前,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419项,包含2万余项指标,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加工到产品全链条、各环节主要的健康危害因素,保障包括儿童、老年等全人群的饮食安全。标准体系框架既契合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我国连续15年担任国际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国际法典委员会主持国,牵头协调亚洲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标准工作,为国际和地区食品安全标准研制与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着力强化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及时预警维护健康 国家卫健委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两大监测网络以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已覆盖99%的县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已覆盖7万余家各级医疗机构。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食品类别涵盖了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粮油、蔬果、蛋奶、肉禽、水产等32类食品。
主动践行大食物观,助力“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提升 国家卫健委大力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加强对一般人群和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重点人群的科普宣教,广泛开展合理膳食指导服务。组织建设一批营养健康餐厅、食堂、学校等试点示范。通过社会共治共建,保障群众获得营养知识、营养产品和专业服务,提升食品营养场所的可及性便利性,推动实现“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卫健委牵头将原来分散在15个部门管理、涉及食品的近5000余项相关标准进行了全面清理,对食用农产品安全标准,食品卫生、规格质量以及行业标准中的强制执行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点解决“标准一大堆、不知用哪个”的问题。近年来,按照“最严谨的标准”要求,国家卫健委完善了以风险监测评估为基础的标准研制制度,建立了多部门多领域合作的标准审查机制,持续制定、修订、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分为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和检验方法四大类,覆盖从原料到餐桌全过程。例如,食品中污染物、真菌毒素、标签和食品添加剂使用等通用标准和乳品、肉制品等产品标准,主要限定各类食品及原料中的安全指标;检验方法标准是配套安全指标制定的检验方法;生产经营规范标准侧重过程管理,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提出规范要求。四类标准相互衔接,从不同角度管控食品安全风险。关于食品安全标准的立项,一方面注重标准制定与风险监测、评估衔接,及时将监测评估发现的安全问题转化为标准规定;另一方面,持续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及时发现标准实施中的问题,动态修订和完善标准。此外,注重与监管、产业健康发展需求衔接,动态调整细化标准并指导实施,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健康。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介绍,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我国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通过连续10多年的监测,初步掌握了我国主要食品污染状况和趋势,如发现局部地区部分食品重金属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致病菌污染以及新的其他潜在风险等食品安全隐患,对发现的隐患及时开展风险评估,通报相关监管部门及时制定修订相关限量标准,有效发挥了监测评估的预警作用。同时,也基本掌握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趋势和发病规律。例如,近年来,通过地方加强对中毒高发地区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加大消费者不采不食野生蘑菇的针对性科普宣传,明显降低了毒蘑菇中毒的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
校园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外卖等新业态食品安全防控更加精准
学校是容易发生聚集性食源性疾病的场所,学生饮食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刘金峰介绍,多年来,国家卫健委始终将校园食品安全和防范学生食物中毒作为工作重点。一是将学校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作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重要内容。动态研判监测发现隐患问题,并及时通报会商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强化风险防控措施。二是协同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抓好《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的落实。围绕采购、贮存、加工、配送、供餐等关键环节,健全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同时,组织疾病预防控制、社区卫生、妇幼保健等专业机构,加强学生营养监测,指导学校和幼儿园等做好食育进课堂,提升师生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素养。三是组织开展主题宣教活动,动员全社会守护校园食品安全。在每年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民营养周和“5·20”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宣传活动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相关科普宣传,预防和控制学校食源性疾病,防范学生食物中毒。总体来看,近几年校园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食源性疾病发病呈下降趋势,未发生涉及校园的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无死亡病例发生。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的疫情与污染的进口冷链食品级包装相关联,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在总结分析冷链食品相关新冠疫情的基础上,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消毒技术指南》,在预防冷链食品及其包装传播新冠病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宁表示,今年年初,根据疫情和防控形势变化,国家卫健委组织对上述指南进行了包括风险分级管控、消毒方法与食品安全五要点等内容的修订,使得冷链食品传播新冠病毒防控工作更加科学精准。
刘金峰则表示,为降低外卖、网购等新业态食品安全风险,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已于今年2月22日实施,有力规范了餐饮服务活动中外卖食品加工、配送和人员等食品安全过程控制要求。
大力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
推动“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变
刘金峰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加强对一般人群和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重点人群的科普宣教,广泛开展合理膳食指导服务。组织建设一批营养健康餐厅、食堂、学校等试点示范。通过社会共治共建,保障群众获得营养知识、营养产品和专业服务,提升食品营养场所的可及性、便利性,推动实现“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变。
监测结果显示,合理膳食行动实施3年以来,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2020年,我国18—44岁居民身高分别为男性169.7厘米、女性158.0厘米,比2015年分别增加1.2厘米、0.8厘米。农村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由2015年的11.3%下降至5.8%。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比2015年下降1.2克。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
刘金峰表示,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卫健委会同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17个成员部门的齐心协力。一是加强政策标准引导。发布67项营养健康标准,组织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制定发布婴幼儿配方食品系列食品安全标准,引领和促进食品产业营养化转型,让群众看得懂标签,会选食品。二是改善专业服务。建设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结合各地优势和产业格局,支持研发营养健康产品。建设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学校和临床营养科室,培育营养专业人才,提供营养专业服务。三是普及营养知识。组织编写国民营养科普丛书,每年举办全民营养周和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活动,开展对母婴、儿童、老年人、职业人群、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营养膳食指导,通过多种途径对群众关心、健康相关的营养问题给予解疑释惑,提升营养健康知识可及性。
值得一提的是,合理膳食对改善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截至2021年,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已实现对83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全覆盖,累计受益的儿童人数达到1365万。
丁钢强介绍,为了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和婴幼儿的营养状况,我国从2011年开始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从最初的每学习日每人补助3元增加到现在每学习日每人5元。开发了学生电子营养师等营养配餐的平台,编制了学生餐营养指南、学龄儿童膳食指南等标准指南,还有科普书籍,并开展系统培训,逐步提升基层疾控中心、教育部门、学校、供餐人员等等配餐的营养能力,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也有了很大提升。2012年起启动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24月龄的婴幼儿每天提供1包“营养包”,这个营养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作为婴幼儿辅食的营养补充品。同时,开展儿童营养知识的宣传和看护人喂养的指导咨询活动,项目依托妇幼健康系统的县乡村三级网络,开展营养包发放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有效提高了项目的覆盖率、营养包发放率,喂养知识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项目持续监测地区6—24月龄婴幼儿平均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与2012年基线调查相比,分别下降了66.6%和70.3%;学生贫血率从2012年的16.7%下降到2021年的11.4%,学生的生长迟缓率下降更多,从2012年的8.0%下降到2021年的2.5%。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促进了儿童生长发育,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欢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也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YYB(“营养包”的拼音首字母缩写)已经成为专有名词,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些成就的取得,与这10年当中在这些地区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是密切相关的。”丁钢强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诉求日益强烈,但接触到的营养传播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培养营养人才,保障全社会营养传播的科学性和营养干预的权威性,对促进全民健康至关重要。”丁钢强表示,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营养人才培养,加强营养人才梯队建设。一是培养群众身边的营养师,打通营养健康落地“最后一公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合理膳食行动指出“每万人配备1名营养指导人员”,目前已经印发了《关于营养指导能力提升培训试点考试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12项文件,谋划基层卫生人才培养, 目前已有27省(区、市)启动试点工作。《基本医疗卫生和健康促进法》明确“开展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在托幼机构、学校、养老机构、食品企业、餐饮单位等重点场所配备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具体对幼儿、中小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便捷的营养指导服务。二是培养中坚力量。组织疾控人员营养专业技术常态化培训,加强高等院校营养学科及人才建设,发展注册营养师、营养技师、公共营养师等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策略。三是组建权威国家专家队伍。2021年成立国民营养健康专家委员会,汇集营养、农业、医学、食品等多领域200名专家,科学指导营养健康工作。